夹江外国语实验学校 邓文黛
[摘要]美术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低段小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小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仅在美术这门课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在今后的各科学习乃至生活中都非常重要。在低段一二年级的美术教育应密切围绕着儿童成长的特点而展开,借助儿童的非常丰富的想象力来讲授课程,让孩子能够在美术实践中体现他们的创造力,从而达到低段小学生美术教育的目标。本文通过对低段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何培养做个简单的分析。
[关键字]美术教育;想象力;创造力
一、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很关键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势对学习感关趣了,才能自觉积极主动去接受新事物,接受传递给自己的知识,进而掌握新技能。掌握知识,新技能对大多数人来说又极具成就感,也就能更加主动去接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兴趣也是信心的推动力,对于低端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大多数对美术的学习是非常感兴趣的,他们在课堂上总是充满信心地大胆表现自己。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经常表现出创造的欲望和热情。
我在讲一年级《美丽的天空》这一课时,给同学们展示了许多不同时间段,不同地方的天空,有闪电,有夕阳,有月亮。这些图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但学生们看了还是陶醉在其中,非常激动。我问:“你们还知道什么样美丽的天空?”他们争先恐后,噼里啪啦说了一大堆。最后在他们的作品中却呈现出了我意想不到的作品,他们不仅仅只是局限在我给出橙色夕阳,空中的飞机,我看到了有天空之城的高山流水,繁华都市的奇妙夜……
二、美术教育中想象力的培养
从目前美术教学课堂来看,在部分课程中,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会想到在课堂中用哪一环节来与学生进行互动。但大多数美术课堂来看,教师基本都是在单纯的讲课,课堂非常平淡而学生也是感觉兴趣恹恹。在课堂上获取到的知识少之又少,更别提绘画能力及思维上的培养。而从幼儿到儿童两个阶段的孩子思维往往是非常跳脱的,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是没有定式的,他们没有因为生活经验等因素影响到他们对外界各种事物认识,想法往往天马行空,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内心感受。坦曾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这世间的一切。”因此,在这个时候加强对他们的正确引导就能够很好的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鼓励他们自我的表达,鼓励他们用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来画出他们的世界。例如,在一年级《画汽车》这一课的课堂中,我向学生展示了各种各样具有不同功能的汽车图片,讲解并让学生总结了汽车的组成部分,课堂上,从侧面引导学生发散他们的思维,把汽车想象成机器人,战士,从不同角度去想象汽车可以拥有哪些功能,甚至他们的外貌是不是一层不变的。艺术实践内容为让学生画一辆具有功能性的汽车。学生呈现出来的作品有动物的外形,可以极具美观,还能成为城市清洁工的替代品。在低段的美术教育不能拘泥于对线条,色彩的把握,不能完全用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作品,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童真的世界,理解他们对事物的情感表达方式,与学生的内心产生共鸣,最终实现他们发展个性化。
三、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
兴趣是学习知识与文化的基础,那么有了知识与文化,才有资格谈创造力。在低段的美术教育中,为了要养成学生的个人创造能力,首先就需要我们美术教育者从思想上转变教育观念,明确美术教育目标,并不是让学生依葫芦画瓢,老师画一步学生画一步。要让学生在生活的影响下能使用教师给出的方法,画出自己的想象,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因此在小学低段的美术教育中,我不提倡完全教师做示范画,让学生跟着一步一步画。作为一个美术教育者,应为了对学生个性的彰显,在教育内容和观念上多种多样,让学生自由去想象才能创造出个性化的作品。鼓励他们去创新,激发他们的创造激情,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学习更多美术知识,积极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但在创设情境时,教育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必须清楚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能在公平公正轻松的课堂上成长,不用特殊的眼光去对待任何一个学生;其次,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也非常重要,要和学生真诚相待,以小朋友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让他们认为老师是他们的朋友,积极主动地跟老师学习美术知识;最后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课后进行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中成长。
五、结束语
美术教育这五个字简单又任重而道远在美术教育活动中,还应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例如多媒体教学的有效利用,教师教具的制作教学方式的创新,改进。通过用多种途径,打开孩子想象力的大门,不做井底之蛙。作为美术教育者,还应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能按照自己独有的思维方式来表达自己,展现自己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美术创作能力的实践与探索.华中师范大学.2008
[2]小学美术教育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策略研究.方菁《考试周刊》
[3]小学美术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自由创造力.张羡姬.《中国校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