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江外国语实验学校 汪翔
[摘要]以课标和教参为核心,抓住知识的重难点进行有质量设问;以学生知识、能力的储备为基础,根据个体差异进行有层次设问;以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为目标,根据逻辑关系进行有深度设问;以学生兴趣和情感为出发点,挖掘教材进行有温度设问。
[关键词]设问;策略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和经验的主要渠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效的引导可以提高知识和经验传递的效率。设问是几乎是教师都会用到,且不能再常规的引导方式之一。有效的设问总能恰到好处为地身处混沌迷茫中的学生指明一条通往明朗的大道。不仅如此,好的问题还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还能检验孩子课堂学习的效果,培养和锻炼他们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面我将结合我校日常教学的实际和我的感悟,跟大家浅显交流一下小学英语课堂设问的策略和操作,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一、以课标和教参为核心,抓住知识的重难点进行有质量设问
每一堂有质量的课堂都应当立足于对应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参中的教学目标。教师通过深挖课标和教材教参,结合学生的实际,尽可能的设计出能够突破本课知识重难点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不应该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草草设计的。我们都知道小学阶段英语的课时安排相对于语文数学是有明显劣势的,加之家长对英语的重视和自身能力的影响,每堂课的四十分钟都应当尽可能有效利用。如果教师将知识的落实寄期望于课后去完成,会造成教学任务无法按时完成的后果,这是造成班与班之间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一部分同学也会因为课后缺乏指导和欠缺自觉性和其他同学逐步拉开差距。因此,抓住教学的重难点有质量地设问可以引导学生第一时间关注到课堂教学的关键,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下面以我校张俊老师在外研社一年级起点二年级下册Module 8 Unit 1 The train is going up the hill.为例加以说明。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学会The train is going up/down/past ...描述路线。张俊老师根据教材文本提出了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How is the train going to the station?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课文动画、听音的方式找到相关的答案:The train is going up a hill.The train is going down the hill.The train is going past the hospital. The train is stopping at the station.学生的答语都是在张俊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下逐步呈现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序地进行猜测、听说、比较、判断和归纳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不断复现本课的核心语言,在学习过程中较好地落实了本课的语言知识目标和语言技能目标。
二、以学生知识、能力的储备为基础,根据个体差异进行有层次设问
学生的先天素质、家庭学习环境以及主观能动性都决定了学生之间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即使在同一个老师的教育下,他们也会因为上述客观条件的不同造成发能力发展的参差不齐。同一个问题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就会收到不同的答案和不同的效果。因此,我们应当根据不同知识储备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和难度的问题。对于基础知识扎实,能力出众的学生就应当预设一些有难度或挑战性的问题。这样既能锻炼他们的能力和思维,也能让他们觉得课堂有深度,有学习的价值。反之,如果我把同样的问题抛给基础和能力较差的同学,就会使他们觉得尴尬和失落,进而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接下来,我将以自己在外研社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上册Module 6 Unit 1You can play football well.一课中的案例加以说明。在课文的引入部分,我为学生们出示了一张活动一的截图,图片中一群孩子正在进行篮球比赛,其中有一名运动员身材矮小,于是我指着他询问孩子们“Can he play basketball well?”这是一个非常的简单的一般疑问句,几乎所有同学都能使用“Yes,he can. /No,he can’t.”进行回答。因此,我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几个不同层次的同学。他们都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进行猜测性的回答“Yes,he can.” 或者“No,he can’t.”。接下来,我为孩子们播放了活动一的动画后再次询问他们“Can he play basketball well?”,学生们异口同声的回答“Yes,he can.”。这时,我马上追问“Why?”。同学们从动画中观察到了小男孩虽然身材矮小,但投篮很准的事实,他们要用英语说清这一事实却并非易事。因此,这个问题的设计就不是面向所有同学的。接下来,我就挑选了个别有一定知识储备且敢于举手表的同学来表达他们的观点。
三、以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为目标,根据逻辑关系进行有深度设问
在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中,设问还要考虑到所学文本的内容和特点,例如常见的文本形式有叙述和对话。在外研社的教材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缩略句或留白,教师要捕捉这些空白,设置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或者让学生将留白处补充完整。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在观察、推理、现象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外研社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上册Module 7 U 1中有这样一段对话“Sam:Can we have a dog,Mum? Ms Smart:No,we can’t. I’m sorry. Here is your dinner,hot dogs. Lingling: Hot dogs! Are they...?Sam: No. They are sausages and bread.”其中Lingling话语的留白处就是训练学生语言和思维的良好素材。因此在这里设问“Who can complete this sentence?”教师基于文本留白处的设问一下就使课堂趣味十足,画面感跃然纸上,学生的热情和思维也一下子被点燃了。教师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进行适当地追问,既能丰富对话的广度,也能增加对话的深度。
四、以学生兴趣和情感为出发点,挖掘教材进行有温度设问
在英语的教学中,只有基于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进行设问,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世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投入到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中,让教与学发生碰撞,进而迸发出绚丽的火花。兴趣是最能唤醒思维的,无论哪个学科的学习离开了兴趣,都只会事倍功半。在设计问题时,教师不仅要思考学生对教材话题的兴趣,更要激发他们对生活中出现问题探究的兴趣。
教师课堂的设问应当立足于课标和教参的目标,以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态度为出发点,以学生既有的知识能力储备为基础,着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高质量的设问是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实际,不断调整我们的设问,让学习在教师设问的引导下真实高效地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