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理解·运用 ——浅谈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

日期:2021-05-28

夹江外国语实验学校  刘建琴

 

传统的阅读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播,用知识灌输,以讲词意、句意、段意、文意为目标,忽略了学生真切的语文感受。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们小学语文老师已经相当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已经潜意识地发挥着语文学科在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中的重要作用,也以此作为学科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原本是以文章分析为主要特征,在不断地摸索中,慢慢增加了学法指导、思维训练以及素质教育的内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学会”,自己“会学”。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感悟、理解能力最终将转化为如何运用的能力。

目前,教师的课堂可能更多地关注文本的思想性、情感性、人文性,对词语及语言教学出现简单弱化现象,再加上学生胡乱使用教辅资料,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及困惑。经过长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我觉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是要重视学生的感悟、理解、运用能力,要回归语文本体,要明白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那么,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模式呢?下面是我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中的点滴体会。

 

一、以“感悟、理解、运用”为程序贯穿阅读教学

1、抓预习、重感悟

预习,是开发智力,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它是整体的感知阶段,也是对课文理解的初步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大体了解文章“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预习时,要求学生通过字、词、句、段的初步学习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通过一些途径了解作者的信息,收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课文的兴趣。

2、“三读”到位,感悟、理解文意

 “三读”指通读、细读、精读。我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的读,读是理解内容和培养阅读能力的需要。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形成,情感的熏陶,无不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积累和领悟完成的。读是一种心智活动,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思想感情有时真不能靠老师简单地去归纳和概括,更不能简单地求助教辅资料,读读主要内容,勾勾思想感情就完事了,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采用各种形式地读,抓重点词、句、段反复地读,读出一些字意、词意 、句意、段意,在自己头脑中感悟文章大体意思及表达的感情。如:二年级语文课本中《农业的变化真大》一课,对学生来说是一篇非常难理解的课文,我在教学前就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进行了比较周详的教学设计。我先让学生自由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然后识字、识词,听老师范读,学生通读。我没慌着让学生理解,因为学生对“农业科技成就展”“杂交水稻良种”“百分之七”“耕地”“无土栽培”“引人注目”等都不理解,更不理解作者为啥写这篇文章,文章要告诉我们什么。

接下来,我结合本单元学过的《太空生活趣事多》、《活化石》让学生明白文章的大体结构,让孩子们说说作者到科技馆参观了什么,这样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孩子们非常踊跃地说出来了,顺着孩子们的思路,我让孩子读读自己喜欢的农业成就,抽孩子起来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全班同学一起来细细品读,在读的时候,老师就有意引导孩子们抓重点词语进行读、理解,并适当点拨。孩子们在读中很快就读通了读顺了,也理解了,我的任务就是向孩子们竖起大拇指。

3、勤写勤练,促进学生理解、运用能力的提高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和写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因此绝对不能把阅读教学和写得训练割裂开来。有的孩子读了很多好文章但就是写不出好文章,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解决好读和写得关系。作为语文老师,就是要阅读课上引导学生将两个环节紧密结合,从读入手,以读促写,勤写勤练,以写引读。在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大量阅读,熟读成诵,但不能机械地“死读”,要学会倾听、思考、组织,倾听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面对题目或写文章该如何入手,组织语言要完整、准确。学生读得多,会说就一定能写,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

4、抓住契机,拓展阅读,增强理解、运用能力

如果我们的阅读教学只停留在文本解读而缺少拓展阅读,那是很难适应当前课改需要的,也很难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所以,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懂得抓住契机,拓展课外阅读训练。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延伸与补充,对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等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以单元整合教材,一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编写,作为教者在进行单元分析和进行单元策划时就要选择和单元主题相符的阅读材料,在某一节课的阅读教学中,抓住时机,拓展学生的阅读教学。

比如:我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三单元阅读教学中,结合文本中的名人列宁、高尔基等,向学生推荐《名人勤学故事》、《名人励志故事》等。要做好拓展阅读,还要保证阅读材料,营造读书环境,交给读书方法,保证读书时间。所以,拓展课外阅读也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要树立大语文观,构建“预习、阅读、练习、拓展”的阅读教学模式,让阅读教学回归本体,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二、阅读教学应以“感悟、理解、运用”为导向来设计教学结构

洪镇涛老师曾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语言上来。在阅读教学中,就是要丰富学生的语言,多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因此,朗读和背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不赞成学生买《字词句段篇》等辅导资料,学生有了这些资料在手,就好像考试有了答案一样,在课堂上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从辅导材料上照搬下来轻松应对,可真正落实到理解和运用上就一脸茫然了。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也不反对学生买辅导资料,我也觉得教学起来方便,词语意思、句子意思等资料上都有,学生拿笔一勾,轻轻松松,还用不着过多讲解,可后来在和学生对话及学生习作中,我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学生对词意、文意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说话常常词不达意,写文章时常常用词不当,句不达意。比如学生在作文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句子:“我那可爱的小花狗就这样死了,我的心无独有偶,伤心极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怎么能行呢?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学生读得多了,背得多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自然就提高了,语文综合能力也就提高了。当然,语文课程具有目标多元的特点,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情感目标、审美目标等等,只要抓住“学习语言”这个根本目标,就可以使多元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达到和谐和统一。比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上册《青蛙写诗》一课时,我首先就是让学生自己拼读课文,初步领会课文内容,在学生初步感悟青蛙写诗的内容以后,我引导学生找出文中都也有谁来帮助青蛙,他们都帮助青蛙做了什么,学生理解了“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的良苦用心以后,开始学习文中作者的思维、表达能力,自己开始学着请谁来帮助小青蛙了,有的同学请苹果来帮忙,画句号;有的同学请糖葫芦来帮忙,画省略号;有的同学请一根筷子来帮忙,画破折号……在课堂教学中,学习课文中作者的观察、思维、表达,在实践中检验,使他真正成为学生能力的一部分。

 

三、立足文本,让语文课堂充满“文味”

“文味”就是一种语言文字的情味、趣味,它是老师、学生、教材等教学因素在语文课上形成的一种和谐的整体美。“文味”主要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情感的激发及思维的发展等获得,它源自文本,扬于课堂。文本是构成“文味”的重要基础,脱离了文本,语文就失去了依托,其味也就断绝了味源。不同的文本侧重点不同,就构成了不同的文味,所以作为语文老师,要在课堂上准确把握不同的文本特点,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和理解文本内容及情感。因此,我们要在阅读课上,立足文本,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还要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由此看来,立足文本,在充满文味的课堂上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那么,语文老师要怎样才能上出具有文味的语文课呢?1、认真备课,把握教学重点,即突出课文的主体意识。2、课堂的教学重心要放在文本的解读,即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和对语言的赏析和品味上,重点体现文味,回归语文本体。3、重朗读,重对话,并且要始终围绕文本,体现文味。4、作为语文老师,要多读书,读好书,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让自己及自己的课堂充满文味,从而影响学生、陶冶学生,让学生爱上阅读,并真正热爱语文。

以上只是我平时在阅读教学中构建语文教学模式的点滴做法,我认为这样能使语文阅读教学真正落到实处,使语文课堂更自然、更真实、更充满文味,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梢兼备,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