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加几的课堂教学
夹江外国语实验学校 王孟宇
[摘要]
“9加几”是人教版小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0以内进位加法“的一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部分内容是学习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从计数到计算是思维的飞跃,如何让学生获得数学思维的提升呢?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数学思维的提升要从还原学生的数感思维过程入手,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明白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提升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关键词]
多角度观察 计算方法 合作交流 探索研究
“9加几”是人教版小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0以内进位加法“的一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部分内容是学习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从计数到计算,是学生思维上的一次飞跃。教材在9加几的编排中,无论是例题还是练习的设计都体现了学生所要经历的实务操作——表象操作——符号操作的基本思维过程。9加几是本单元的基础,学生理解和掌握了9加几的算法后,就可以把9加几的算法迁移到后面的8、7、6加几和5、4、3、2加几,也有助于学生探索掌握计算方法发多样性。
1.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正如“新课标”所要求的:“数学教学要求紧密练习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适宜的问题情景,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潜能。开课通过:“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吃桃子吗?”引入,贴近小朋友的生活实际,也愿意谈论,有回答喜欢吃的,有回答不喜欢吃的,都没关系。接着以“今天要介绍一个很喜欢吃桃子的小猴子给大家认识,它叫奇奇,你看它有很多桃子。”(如图)
接着结合情景图提问,你能从图上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引发学生思考,培养观察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台子里面有9个桃子,外面有4个桃子。一共有多少个桃子……学生通过自己找信息找问题为接下来的学习提供了学习素材。
2.探索计算方法,圈一圈体会“凑十”的好处
通过引导提问,一共有几个桃子,学生能够很顺利的列出9+4=,也引出了对计算方法的探索与思考。有些学生能很快的知道有13个,通过追问“你怎么算的13个”让学生来说他的计算方法。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实物图,以操作的形式帮助学生思考,理解算理。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方法。学生有这样的一些回答,①盒子里有9个,外边还有4个就接着数4个,10,11,12,13,一共就是13个。②先放1个到盒子里去,然后右边还有3个,就是13个。③想10+4=14,所以9+4=13。④原来有9个桃子,先拿来的1个桃子,又拿来了3个桃子。
学生方法:
通过学生对计算方法的讨论,再进行对比比较,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方法,为什么喜欢,学生理解明白了“凑十”会更好算,也喜欢用这样的计算方法。
3.明确算理,深化落实
学生通过对比喜欢用“凑十法”,那我就顺意而为,把学生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让学生来说,想做什么,我们就来做什么,生更容易记住。
比如:师:同学们先想把9怎么样?生:把9凑成10。师:怎么凑成10?生:从4里面拿1个“1”过来。师:那就要把4分成?生:(1和3)
通过学生的叙述板书,既规范了书写也落实了算理,学生也有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更容易掌握。学生刚接触“凑十法”还不太熟悉。让学生自己记录一遍,熟悉计算过程之后读一读:9缺吗,4就给它1个1,4可以分成1和3,先算9+1=10,再算10+3=13。通过生读,小老师教读,落实算理。
4.巩固落实
为了巩固落实9+几的算理,我设计了基础练习算一算,通过基本练习,检测学生读9+几的算理的掌握情况,要求变分边说。
5.总结算理
让学生总结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新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明确学的是9加几,再次是9加几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再说计算9加几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先去思考什么。带着这些知识和问题进入后面的提升练习,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6.提升练习
6.1.小红算得对吗?
通过设计情境:小红今天也学习了凑十法,我们一起看看她算得对吗?引发学生的好奇和好胜心里,使得练习不那么枯燥无趣。学生能快速判断,并且找到问题,是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很好途径。通过第二题8+3让学生再次体会“凑十”并且通过追问“那7凑成10缺了几?“6凑成10缺了几?“为后面的教学和知识迁移打下基础。
6.2.口算比赛,发现规律,提升计算速度
通过设计口算比赛,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再学生计算过程中会凸显出速度很快和正确率高的学生,在展示环节,就请这些学生来分享自己的计算方法,就有学生会用自己的方法发现规律,从而通过PPT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比如:请观察第一个加数,观察第二个加数,观察和,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通过追问,“你还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发现第2个加数和和的个位数的秘密,用PPT展示,带着全班学生去检查,发现规律,再进行总结,直接想10加几再少1会算得快 。
7.归纳总结,总结全课。
回顾学到了什么,总结计算方法。总结哪种方法会更好,怎样算得又快又对。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并告诉学生以后我们还会探讨更多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的去探索研究,学会更多的方法和知识,会有更多的收获。
整个课程设计都从学生角度出发,顺从学生的思考设计情情境,提出问题,从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学生学着感兴趣,从过学生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研究创新,使学生在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获得知识,从而爱上数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