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研创学习的前期准备工作

日期:2020-09-18

夹江外国语实验学校    邓承平

 

今年,市教科所率领全市基础教育工作者投入到全国“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研创学习的课堂教学变革研究》中,那什么是“研创学习”呢?

通过前期的理论学习,我明白了“研”就是数学研究,让学生围绕一个数学知识,一个数学问题、一个数学议题等开展操作实践、查阅资料、推理验证、辩论阐释等智性活动,既是对数学知识本质的探寻,也是人生命意义趋向更高、更圆满的自我追寻与超越。“创”则是数学创生,包含数学知识的“创生(再造)”,数学方法的“创新”,围绕知识、方法、任务、项目展开,既是理性引导下的探险,也是热情洋溢、肆意挥洒的生命冲动与个性张扬。

研创学习就是以生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要在课堂上带领孩子们去研究问题、去创生知识。要做到这些,需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如何做好研创学习的前期准备工作呢?下面我从把握基础、学材准备、问题导向三个方面谈谈自已粗浅的认识。

一、把握基础是研创的前提

没有基础,何来研究?万丈高楼平地起,把握基础,就需要认真研读教材,明析数学本体知识,找准知识的前后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而找到学生知识的生长点,这是一切研究行为的前提。

1. 深入研读教材,明析本体知识

教材是一线老师获取数学本体知识的重要途径,而对本体知识的明析,需要我们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读。

比如:在四上《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中(如右图),设计了一个“拉一拉”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征。曾经就有学生发难:“老师,如果我们把四个顶点钉牢固,让你拉不动,那这个平行四边形就不易变形了呀!”当时课堂上直接把老师给噎住了,老师只能说:“不管你怎么订,是订不牢固的。”可想而知,学生是一脸的茫然。

图片1.png

那么,我们就需要认真思考:为什么平行四边形易变形?一拉就变形的本质是什么?其实书上两个小孩子的对话就是对其本体知识的很好解释:“因为在两组对边长度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围成很多形状不同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平行四边形易变形。”试想,如果没有对本体知识的正确解读,如何引导学生去研究?

2. 纵向解析教材,找准前后联系

在研读教材时,我们切忌只看手中的一本教材,而需要纵向地查阅小学阶段的所有教材,不但要往前看,还要往后看,理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找准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只有做好了这些准备,心里才会有底,才能明白要研究什么?要研究到哪个程度?为“研创学习”铺平道路。

比如:五下《图形的运动(三)》中,这是小学阶段第三次学习关于图形的运动的知识,那我们在带领孩子们研究时,一定要先搞清楚前面两次关于图形的运动是在几年级学的,有什么具体的要求?现在又学图形的运动,和前面的知识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新的要求?到了初中,又会让孩子们学习什么?今天学习的知识对他们以后的学习有什么帮助?……

3. 充分了解学生,把握能力水平

学生是研究的主体,在研创的准备环节,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充分的了解,可以通过“前测”或“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的经验基础、寻找学生研究的动力源、找准学生的困惑处,正确把握学生的提升度(即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方向)。

如:六下《负数的认识》我们通过和学生进行课前谈话可了解到“学生对负数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对负数并不陌生,但认识是比较片面的,很多学生都认为负数是比‘没有’还少的数。从情感上,学生会认为负数是一个‘不好’的数,应当尽量避免出现‘负’的情况的发生。”这些就是学生的经验基础。而学生对:“有没有比零还小的数?为什么经常看到数字前面有‘—’号,是什么意思?温度计上的—2℃是什么意思?……”这些问题非常感兴趣,这些就是学生研究的动力源。对于负数学生的困惑处在于:小学生会认为0表示没有,负数表示比没有还少的数。比如“没有钱用0元表示,欠别人2元就用—2来表示”,这个学生是能理解的,“为什么身高会用‘—2厘米’来表示?”这个学生却很难理解。通过学习,拓展学生对“0”的认识,感知数的方向性,将学生的数系拓展到有理数的范围。

二、学材准备是研创的关键

“学材”是与传统的“教材”(教科书)相对应的概念。我们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是站在教师“教”的角度来编写的,严格意义上讲,不利学生自主去学习和研究。而“学材”则是站在学生“学”的角度来编写的,是在教师引领下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用书。在研创学习理念,我们需要对现行教材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让教材变成学材。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给他们准备契合研究问题的,能引发学生思考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学材,这是课堂“创生”的关键。

1. 学材准备要契合研究的问题。

我们知道,研创学习中提出核心的数学问题是非常关键的,而我们的学材准备就要为这个核心问题的提出而服务的,要和它高度地契合。

比如:我们要研究圆,那就要收集圆形的物件、纸质的圆片、各种测量工具、画图工具。而对于这些物品的准备,凭孩子自己是不能准备周全的,就需要老师根据要研究的问题提前告知学生或是帮学生准备好。

2. 学材准备要引发学生的思考。

我们先来看右边的案例:

图片2.png

这是人教版五上《多边形面积》中关于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提供给孩子的研究的学习材料。当然教材这样呈现有它的合理性,但我认为这样的学材不利于学生开展研创学习,因为它没有思考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图形已经自动放在方格纸中了;(2)直接让学生“数一数”;(3)直接告诉孩子不满一格都按半格计算。学生只须按照要求做就行了,其实就是在培养“操作工”。

其实我们只须给孩子们准备一个“面积测量器”(如右图)、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纸片,然后告诉学生,请你测量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其余的事都交给学习自己的研究、实践。我们认为,这样的学材准备才是有思考性的,给了学生思考的机会,思考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

图片3.png

3. 学材准备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 兴趣是人们进行创造发明的直接动力,也是进行创造思维的先决条件。在“研创”的数学课堂上,学生是研究数学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必须重视数学研究过程中兴趣的激发,而兴趣的激发,学材的准备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教学三角形分类时,我们可以准备三个三角形:第一个只露出一个直角,学生猜出是直角三角形;第二个只露出一个钝角,学生又猜出是钝角三角形;第三个只露出一个锐角,学生也随口说是锐角三角形。这时教师抽出这个三角形,一看是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打破了学生的惯性思维,因而感到好奇,就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研创增添无穷的动力。

三、问题导向是研创的起点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比解决问题本身更有价值,因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在提高自身的实验技能,而举一反三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需要具备聪明的大脑的。一个好问题是研创课堂的灵魂,《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而精准提出研究的真问题是研创学习的起点。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要有问题意识,要有问题导向,以问导学。

1. 学生提问,是“真”研究的开始。

研创学习过程是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是研创学习的主体,因此,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是不可取的。在研创学习的道路上,需要学生自己去不断的探索问题和发现问题。学生要积极的参与到对新知识的研究过程中来,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自觉提出问题。我们认为:只有学生对研究的对象主动发问了,研究活动才是真的正开启了。

2. 教师引导,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

对于小学生而言,我们首要是培养学生主动发问的意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由于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的问题可能有很多,可能千奇百怪,可能与本课的学习内容毫不相干,也可能毫无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了,要巧妙地进行引导,加上恰如其分地评价,将学生问题指向数学知识本身,指向数学思维的理性深度,从而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慢慢地学生不但爱提问,更会提有深度和价值的问题了。

3. 以问导研,树立科学的问题意识。

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研创学习更是如此。我们充分借助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困惑处,在学生充分发问,老师正确引导下,找到有价值有深度的“真“问题,并以此为课堂的核心,大家围绕着这个问题核心展开研究,这就是以问导研。

如:五上《植树问题》中,“在1000米长的路的一边植树,每隔5米植一棵,两端都植,一共要植多少棵树?”我们研究的本质就是在于“1000÷5=200,200到底加1,还是不加1?”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并且把它研究清楚,那植树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总之,在教师充分研读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准备好恰好其分的学习材料,在学生主动发问、教师巧妙引导下生成核心的“真”问题,那就算是前期准备工作圆满收关了。我们就可以带领孩子们徜徉研创的海洋了。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