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江外国语实验学校 熊悦欣
[摘要]自心理学家托尼.博赞提出思维导图这一概念后,便被运用在日常教学中。在小学中高年级英语教学过程中,课文篇幅变长、变难是学生面临着的挑战。如果我们上课只是让学生机械地进行死记硬背课文,小学生们将对英语学习丧失兴趣,这对于以后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英语学习将是致命的打击。我们都知道,人类大脑的工作原理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而小学生的思维更多的在于形象思维。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形象且直观的表达方式,能够帮助孩子们理清文章脉络,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字]思维导图;小学英语;运用
一. Pre-reading引出话题,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越到小学高年级,语篇内容变得更长,难度更大。如果我们不抓住孩子们感兴趣的点,去深挖教材,语篇教学将变得枯燥无趣;如果我们只是按部就班地给孩子们播放flash,教授新词,跟读课文,孩子们将丧失对英语学习的热情。
我校每年都有很多优质竞赛课,在听我校黄雨诗老师执教外研社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下册,Molule10 Unit 1 Where are you going?时,就给了很多启发。课前,黄老师用一首歌曲直接导入本课的主题“travel”,并播放了一个关于她自己旅行的视频,瞬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黄老师并没有直接让孩子们去阅读课文,或者传统的“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方式去学习课文。而是从自己的旅行过渡到询问学生的旅行再过渡到文本中Daming的旅行,接着黄老师说:” Can you ask some questions about Daming’s trip?”同时板书trip在黑板的中间,放手让孩子们去思考,去提问,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积极思考,大胆表达,老师提供帮助,很自然的引出了要学习的几个疑问词:where, what, when, who 以及它们的回答,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黄老师也把这几个关键词以发散性的方式板书在了trip的周围。这样一个环节,既开门见山的引出了主题,又激发了孩子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打开了孩子们学习的思路。
二. While-reading 理清思路,了解大意
在处理Where are you going? 本篇文章时,主要以where, what, when, who这几个wh-疑问词为主线描述Daming 的美国之旅。黄老师对文本的细节处理如下:
(1)观看Daming的美国之旅Flash 动画,对以下问题做出选择:Is Daming ready for his trip? A.Yes,he thinks so. B.No, he isn’t. who is going to meet him in New York? A. Grandpa B. Grandma. 设计watch and choose的目的在于第一遍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选择题降低学生学习文章的难度,但又结合市统考题目,让学生既能找到学习的自信和乐趣,又能让孩子们操练与考试难度相当的听力题目。
(2)关书听文章音频,回答以下问题:Where is Daming going? What’s Daming going to take?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仔细聆听音频。观听完后,请同学回答问题。The answer of question one: To the airport. The answer of question two: clothes, shoes, presents, the ticket, his passport.在学生回答完第一个问题后,黄老师紧接着在pre-reading时板书的一级关键词where 旁边贴上精美的New York, airport单词卡片。并引导学生说完整的句子:Daming is going to meet Grandma in New York. He is going to the airport. 在学生回答完第二个问题时,黄老师在一级关键词 what 旁边板书take,并粘贴clothes, shoes, presents, the ticket, passport的彩色图片,这些彩色的图片直观的给孩子们视觉上的冲击并且做到见图能直接反映出英语名称。在板书的同时,黄老师引导孩子们输出:He is going to take clothes, shoes, presents, the ticket and his passport。请孩子们单独朗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方法渗透语法点“be going to”.
(3)静心阅读,从课文中找出以下问题答案,并将答案在文中勾画出来。问题一:When is daming going to the airport? 问题二: Who’s going to the airport with Daming? 在这个环节中,黄老师让孩子们打开书,翻到第57业,阅读最后两幅图,边读边用铅笔勾画出答案并标上题号。黄老师口令清晰,指向明确,有意识的培养孩子们养成良好的静心阅读习惯。学生独立阅读完课文后,现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继而派选代表回答问题,教师将学生回答问题一的关键词 seven o’clock, tomorrow morning 贴在一级关键词when旁边,将问题二的关键词mum贴在who的旁边。邀请学生自主输出 Daming is going to the airport at seven o’clock tomorrow morning. Mum is going to the airport with Daming.
在以不同形式处理完文本后,黄老师带领学生一起用彩色粉笔把中心词汇、一级关键词、二级关键词串联起来,完善了思维导图的细枝末节。(如下图)
三.Post-reading 巩固文本,输出运用
在完善了思维导图,学生进行listen and repeat后,学生对文本已经非常熟悉。所以在post-reading 阶段应更多的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的关键词复述课文,为学生能进行课文背诵做好铺垫;为学生提供语言输出与运用提供机会。
黄老师在post-reading环节设计了两个活动进行文本巩固与拓展。第一个是:retell the text.为了降低难度,黄老师先把问题问了一遍,再自己师范了一遍复述课文,给学生1分钟的时间进行准备,最后再每个小组邀请一个同学进行PK复述,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巩固了文本内容。第二个活动是让学生利用本堂课学习的几个句型:where are you going? When are you going there? Who is going with you?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ere? 来谈论本周末的计划。黄老师先邀请了一个学生作为她的partner, 就自己的周末计划跟学生对话做了一个示范,然后让学生进行同桌讨论,再把关键词利用思维导图画出来,在同桌一问一答后能根据思维导图进行my trip的输出。布置任务后,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第一次尝试自己画思维导图,学生感到很感兴趣,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教师提供相应的帮助,整个课堂师生配合良好,教师的教完全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输出情况良好。
阅读,是孩子们语言习得的过程,是为输出做准备的过程,同时,大量的阅读可以扩宽孩子们的眼界,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如果教师能合理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语篇教学,这将降低孩子们的阅读难度,大大提高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帮助理解与记忆,开拓孩子们的思维,在这一条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思维导图的实践与探索.华中师范大学.2008
[2]思维导图在阅读理解中培养策略研究.方菁《考试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