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识字之花在统编版教材中绽放——浅谈低段识字教学

日期:2020-09-21

夹江外国语实验学校  罗金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要让学生喜欢语言文字,对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低段识字教学中我们应教给学生科学的识记方法,培养识字兴趣,提升识字能力,让识字之花在新教材中绽放。

一、从汉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汉字象征着中国文化,承载着浓厚的文化信息。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其字型符号象形、直观,体现了汉字“以意赋形,以形写意”的造字规律。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可以引领孩子探索汉字背后的那个神奇世界,让孩子领略汉字的美妙,感受汉字的魅力。

(一)字理识字。

1.运用字理识记象形字。

如一年级上册《日月水火》这一课采用象形字识字的方法,旨在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激发识字的兴趣。在教学中,可以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发现字形与字义之间的联系,在图文对照中理解字义,结合字义识记字形,了解象形字的构字规律。

教学“日”字,我先出示实物图画,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接着出示汉字“日”,根据图片的意思知道“日”指的就是“太阳”,“太阳”也可以用一个“日”字来表示。出示“日”字演变过程的不同字体,使孩子进一步了解字义,识记字形,最后通过组词等方式,在运用中进一步理解字义。

2.运用字理识记会意字。

一年级上册《日月明》这是一篇根据会意字构字规律编排的儿歌,节奏明快,音韵和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呈现出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孩子在诵读中可以感受到汉字构字的有趣,进而激发更大的识字热情。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直接揭题,让孩子谈自己的发现。通过课件出示红日图和明月图,让孩子感受太阳的耀眼光芒和夜晚明月的明亮。揭示本课识字特点:日和月都是明亮的,聪明的古人将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造出了“明”字,意思取日、月组合明亮之意,本课要认识的字大多是这样的字。再用“明”字组词。这样,老师就引导孩子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和字义联系在一起,促进字义的理解和字形的识记。在揭示会意字的造字规律后,引导学生自主认识本课其它生字,再猜猜课后题“泪、休、歪”这些会意字的意思。

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触类旁通,能迁移运用,更能让孩子形象感受会意字“合二字三字之义,以成一字之义,使人观之而自悟”的构字规律。领略汉字的趣味性,同时也点燃了孩子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3.运用字理识记形声字。

二年级上册《树之歌》,本课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教学时,在学生熟读儿歌后问这首儿歌介绍了哪些树木呢?用笔把它们的名字圈圈,再借助拼音读一读。出示图文对应识记树木名。出示生字“梧、桐、枫、松、柏、桦、杉、桂”,引导孩子观察这些树名里藏着的秘密,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字左边都是木字旁,表示它们都是树木,右边的字就提示了它们的读音。揭示形声字的造字规律:形旁表音,声旁表意。让孩子建立形声字音形义的正确关联。再根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律,猜猜“橡树、樟树、石榴、枹树”的读音。

(二)字源识字。

    中国的每个汉字,都有来源。懂得字源,可以使我们用溯源去解释今天汉字的字形,知道汉字从甲骨文到今天简化的过程。懂得字的来源,才能规范、正确地使用、书写汉字。

一年级下册《古对今》在生字教学中,“寒、朝”可让学生看看金文的字形,给学生讲讲字源,以帮助记忆:“寒”是指一个人在一间屋子里,光着脚站在两块冰上,说明天气很冷;他在周围放了一些稻草取暖,但是仍然无法御寒。说文:“寒,冻也。”《史记》:“风萧萧兮易水寒。”“朝”是指太阳从草丛中升起,而残月还未消失。

二年级上册《树之歌》教学“疆”字时,给学生讲讲字源。“疆”字的左边是一个“弓”字和一个“土”字,表示以弓丈量土地,右边的三横两田表示田之间的疆域界限。“疆”表示领土,靠近国界的领土就叫——边疆;靠近北方的领土就叫——北疆。

二年级上册《拍手歌》中“隹”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如果印象不够深刻就容易造成与“住”“佳”等字的混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隹”的字源,形义结合。在出示“雀、雁、鹰”三个字时,引导学生发现鸟类朋友的名字里藏着的小秘密。出示“隹”的甲骨文,让学生看看,像什么?师小结:“隹”在古代就是指鸟类,同样指鸟类,还有“鸟”这个字。让学生观察“隹”和“鸟”的甲骨文,引导学生发现:“隹”和“鸟”都是指鸟类,但“隹”特指那些长着锋利的嘴巴、羽毛很长,有利爪的短尾巴的鸟;而“鸟”一般指那些长尾巴的鸟。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带有部件“鸟”和“隹”的字?如此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把握“隹”字部的音、形、义,印象深刻。

二、从儿童认知汉字的规律识字

(一)趣味识字

    1.巧记字形。

汉字中一些相近的字形学生很容易混淆,我们除了从字音、字义加以辨析,还可以编一些顺口溜让学生加以识记。如“巳、已、己”是学生高频出错的一组形近字,我们可以编成顺口溜“巳满已半己不出”加以辨认。

在识字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把有些字编几句儿歌,增强记忆。

如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在教学中可以将一些生字编几句儿歌巧记字形。“村”——小树一寸一寸往上长;“叫”——左边口,张大嘴,大叫一声吓一跳;“吃”——口像一个碗,撇像一把勺,两根筷子一张嘴,组成“吃”字,“吃吃吃”。这样又好记又易于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2.游戏识字。

在生字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设计一些游戏巩固所学生字,学生总会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如在《雪孩子》一课中设计“摘雪花”的游戏,在《端午粽》一课中设计“吃粽子”的游戏,在《猴子下山》一课中设计“猴子过河”的游戏……

3.表演识字。

例如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在教学“迎”字时,让学生结合插图说说“迎”字的意思,并让两个学生上台,一个扮演鲤鱼妈妈,一个扮演小蝌蚪,表演“迎上去”,这样可以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迎上去”就是小蝌蚪正对着鲤鱼妈妈游过去的意思。在教学第三自然段,小蝌蚪向乌龟妈妈追上去的时候,也可以让两个孩子分别扮演小蝌蚪和乌龟,表演“追上去”,这样可以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追上去”就是小蝌蚪背对着鲤鱼妈妈游过去的意思。从表演中既让学生准确地理解了“迎上去”和“追上去”的意思,又区分了两个词语的不同,对汉字学习的印象尤为深刻。

(二)语境识字

新教材中有很多生字与课文的上下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借助具体的语境让学生学习汉字,可以让学生理解生字的意思,更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一文中“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为了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学会“议论”一词,我先让孩子们观察“议论”的部首,发现都是言字旁,和说话有关。我顺势引导:“看到这么高的大象,官员们都很好奇,在议论它到底有多重?同学们,如果你在场,你会怎么说?”有的说它有八百斤重吧!有的说它应该更重有几千斤重,有的说不不不应该有几万斤重……我相机小结:同学们,你们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对同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就是“议论”。生活中,你们还议论过什么,引导孩子用议论说话。这样,孩子们有了文本的语境议论大象,又有了生活的语境运用议论,既准确地掌握了议论的意思,又能在生活中迁移运用。

在低段的识字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遵循教育的规律,从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儿童认知汉字的规律出发开展识字教学,让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汉字从小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让识字教学形式多样、扎实有效,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识字之花在新教材中绽放。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