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江外国语实验学校 汪金容
[摘要]:随课微写要做到课前选点,课中学方法,创设情境,迁移运用方法进行微写训练,再展示点评,交流提高。微写为习作服务,微写为习作引路。
[关键词]:随课微写 练点 写法 情境 分享 提升
近年来,统编教材的使用,成为语文教学一个新的起点。教材对“读写相融”的重视,对读写各占“半壁江山”的定位,不断地促使我们语文教者对写作教学的研究、实践从一潭静水走向涟漪四起。
随课微写便是这种习作研究下的产物。那么什么是随课微写呢?其实就是一种用单项作文技术训练来降低单元作文难度,从而顺利完成单元作文目标的作文教学训练。微写为大写提供服务,做好准备。
我们学校紧跟上级“随课微写”课题组的步伐,创造一切条件让老师们学习并实践;我也紧随学校的步伐,积极行动,并在本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我深深地感到:随课微写,真的是学生写作路上的一盏明灯。
如何在课堂中进行“微写”呢?
一、 整体把握,精选练点。
“整体”是就单元而言,即做到以单元为纲,化整为零。依据单元大作文的习作要求,化解为各个单项的作文技术训练,提炼出能为大作文服好务的“微写训练点”。选点要小,选点要精,只有做到“一课一练”,才有“一课一得,课课有得”。
如教学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围绕“感受大自然”这个人文主题,安排了四篇文章。教学内容包括:三首古诗词《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篇精读课文《草原》《丁香结》,一篇略读课文《花之歌》。单元学习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想象,深入理解课文;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具体生动”。单元习作主题是“变形记”,要求学习并运用想象的表达方法,把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要通过每一课随课微写,训练学生将想象转换为文字的能力,学习并运用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每课的微写点可以如下设计:
《草原》:学习“景物描写+感受”的习作方法,先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特点,再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丁香结》:作者心中一直装着丁香花,眼中望着丁香花便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如果你是赏花人,你又会写些什么?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注意抓住花的气味、形状、颜色,生长环境等来描写。
《古诗词三首》:仔细观察一幅风景图画,像苏轼一样抓住几种景物写一段话,在景物描写中还要加上自己的想象和感受。
《花之歌》:细读句子:“我是大自然的话语......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你还可能是些什么呢?是小草、是花生、是竹子、还是......?采用第一人称的方法,借助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二、 精读课文,推敲炼法。
课前精选了练点,课中就要引领学生精读课文,进行读写感悟,在重点文段的学习中,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领悟到文段的写作手法,再加以推敲,提炼,归纳并习得某方面的写作方法。即跟着教材学习,能模仿课文的写法。
如教学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一课《草原》时,文章第一自然段中“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作者首先写了草原上小丘的景色特点:柔美、翠色欲流;接着写了作者的感受:惊叹、舒服。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大自然无穷的魅力;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则是本课在习作上的训练点。
再如教学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六课《狼牙山五壮士》时,初读课文后,应把握好三个重点:一是画流程图,说清故事的主要内容;二是品读句子,体会五壮士的英雄气概;三是从第二自然段提炼写法,结合课后第三题,用点面结合法,练写五壮士决心牺牲前,向身后眺望时的心理活动。文章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用“一边......一边......”,先集中写五个战士的共同行动,再分别具体描写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及胡德林、胡福才,奋勇歼敌时各自的表现,让读者脑中不仅有完整的战斗画面,也有生动的人物个体形象,整个场面宏大而清晰。而第六自然段,文章只在“五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就戛然而止。此处的留白,给我们提供了极佳的练写机会。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先在脑中再现当时的整体画面,感受五壮士的英勇豪迈、众志成城、视死如归,再在脑海里分别对五位英雄进行特写,即想象出他们各自的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感受他们对亲人、战友的不舍,对乡亲的祝福,感受为了这些挚爱的人,他们宁愿牺牲自己,感受他们为什么不舍,又为什么毅然决然。
三、 创设情境,训练语言。
理解了课文内容,习得写作方法后,还需要架设一座桥梁——实现课文学习向写作过渡,此时,创设特定的情境,更有利用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点燃他们写作的激情,持续保持创作的斗志。为了使练写达到更好的效果,我有时也会让同学们先组织语言,同方互相说一说,训练之后再动笔写。
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后,我这样创设情境:五壮士在完成了上级交给的掩护任务后,本可以追上大部队,但为了确保群众和大部队的安全,毅然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然后痛歼敌人,在弹尽之际,五壮士竟然相继跳下悬崖,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英勇就义。他们为了亲人、战友不惜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是什么让他们视死如归?他们英勇跳下悬崖前,就没有留恋与不舍?不!侠骨背后,往往是与常人一般无异的柔情......那,为什么他们还毅然决然地跳了下去?是什么给了他们如此的勇气?文中的那一眼“眺望”,一定有太多复杂的情感和深情的言语。让我们用点面结合法,将五壮士眺望时感天动地的内心独白和神态、动作细致地描写出来,细到可以演出来,生动到可以让自己从英雄的举手投足间,更深刻地感受到英雄伟岸的形象和伟大的情怀,让自己的心灵受到震撼,得到净化,给自己的精神注入力量。
四、 方法运用,入点微写。
如果做好了前面的几步,那么,接下来学生运用方法,入点微写就能水到渠成了。一般来说,微写的时间大约五到八分钟,教师要做的就是巡视检查,指导一下个别习作困难的同学。
我们班小胡同学学习了《狼牙山五壮士》,灵活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将五壮士眺望时感天动地的内心独白和神态、动作细致地描写了出来。他这样写道:“五位战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班长马宝玉站在一块大石头上,望着部队渐渐远去,他一点儿也不后悔,喃喃念道:‘同志们保重!乡亲们保重!’。他又望望敌人,心中满是仇恨,他恨不得把所有敌人赶出中国,赶回日本。副班长葛振林眼睛瞪得像铜铃,手握紧拳头,仿佛要把敌人砸得粉碎。战士宋学义高昂着头,怒视敌人,心里想着:‘我们总有一天会把你们赶出中国,让你们见识中国人民的厉害。’小战士胡德林心想:‘我宁可死,也不屈服,老妈,请恕儿子不孝,要先走一步了。’胡福才摆出格斗姿势,准备与冲上来的敌人决一死战!”
......
五、 展示分享,评价引路。
微写完成,我们教师也应当在巡视中发现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了,挑选出两到三名同学到台前展示、分享,组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欣赏,品析,评价,提出建议。
小楼同学在展示分享《月光曲》的随课微写时这样娓娓道来:“我静静地听着动听的音乐。我好像面对着天空,仿佛看见了春天,万物复苏,鸟语花香。郊外的树林边,花儿们争奇斗艳地绽放;小鸟时而在枝头歌唱,时而在天空中飞翔;勤劳的人们正在田间地头耕种;稚气的孩童在小路上追着蝴蝶;小狗坐在门前看这些风景,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惬意。忽然,树林里刮起了大风,乌云遮蔽了太阳,伴随着一阵雷鸣声,雨点开始落了下来。鸟儿们赶紧躲了起来。人们用衣服盖住头顶,拉着小孩,飞奔回家。雨越下越大,‘沙沙’地唱着,涌进了田里。大树不禁摇晃起来。花儿们只好耷拉着头。后来,雨渐渐停了,树叶上的水滴‘滴答,滴答......’小鸟又唱起了欢乐的歌,小河哗啦啦地流着,好像在为小鸟伴奏。太阳又露出了它的笑脸,一切是那么的美好、安详。”
同学们认真倾听后,是这样评价的:
“你写出了听到音乐后的联想,想象力非常丰富!”
“你的联想突出了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很有条理。”
“你联想的内容很丰富,语言也非常优美,把事物描写得很形象、生动。”
“你写的时候灵活运用了拟人等修辞方法,用上了很多拟声词,让语言充满了魅力,很吸引人。”
......
这样的展示可以给全班同学起到一个示范引领的作用,也能在大家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提高鉴赏能力。
六、 同伴互助,相互提升。
这是随课微写的最后一个环节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步。每个同学完成微写后先进行“自我点赞”,即自己给自己的微写评出星级(最高五颗星,最低三颗星),再写出评语;接下来就要在小组内找一、两个同学,在小组外再找一个同学与自己互换作品,进行“同伴点赞”,也是需要先给伙伴的微写评出星级,再写出中肯的评语和建议。同伴互助之后,就按照同伴的合理建议进行修改和完善。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严格按照这“六步微写法”来进行,不知不觉中,我发现孩子们已经不怕写作文了,单元大作文时各个都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最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孩子们写作的速度有了明显的提升。在展示交流的平台上,孩子们分享乐趣,相互欣赏,享受着作文的美好时光。我越来越觉得“随课微写”如一盏高挂在天空的明灯,照亮了我们的习作之路,引领我们顺利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