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课例表达方法 建构习作有效途径

日期:2020-09-21

——以统编教材五上“我的读书故事”为例谈单元习作教学策略

夹江外国语实验学校  底永红


谈到习作,师生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难。老师难在没有好的习作教学方法,知道教什么,但缺少达成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学生难在没有写作欲望,知道写什么,但缺少材料的储备以及谋篇布局的方法和技巧。统编教材相较之前一套教材,在语言文字运用这个目标上,教材选编的课例为老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写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支架和平台,这是统编教材一个亮点,也是语文课程指向实践性的最好体现。笔者以统编教材五上第八单元“我的读书故事”为例,谈谈依托教材课例,学习表达方法,进而让学生乐于表达的习作策略。

本单元以“读书明智”为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古人谈读书》《忆读书》和略读课文《我的“长生果”》。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从古至今人们读书的态度、方法、经历与感悟。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那么,怎么凭借单元课例将单元习作的要点进行分解,再连缀片段成为一篇完整的习作呢?我的做法是:

一、把握好单元主题的“纲”,理清材料选择的“目”

课文的编排总是指向主题表达的,因此,把握好单元主题应该是学习一组课文首先要做的事。本单元以“读书明智”为主题,从《古人谈读书三则》《忆读书》到《我的“长生果”》,进入一个单元的教学时,我总是让学生浏览本单元的课例,让学生通过猜读大体感知这些课例的表达主题,并在单元主题统领下逐一展开的。由此,学生明确了单元习作的主题和方向。

其次,在教学中凭借课例,理清作者为表达主题选择了哪些材料,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选材料。这里重点以《忆读书》和《我的“长生果”》两篇为例来说。

这两篇课文通过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总结读书、作文的方法,告诉我们应该读什么样的书,怎样读书,阐明从读书、作文中悟出的道理。主题的表达总要依托具体的材料来完成。《忆读书》一文,作家冰心回顾自己的读书经历时,依照成长的时间顺序列举了自己从小到大的读书故事,并从这些故事中领悟到了好书的标准,列举了“听舅父讲《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的读《三国演义》,到读《水浒传》和《红楼梦》”并在读书过程中通过比较同一类书籍的优劣,以此总结出好书的标准——冰心先生一辈子读书,读书经历可谓丰富,但作者只列举了其中几件读书故事,为何?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明白了冰心之所以选取这些读书故事,是为了主题表达的需要,即,冰心是为了突出好书的选择是有标准这一主题来选择材料的。再则,《我的“长生果”》一文,作家叶文玲为了表达其主题:读书对于锻炼记忆力,增强理解力,以及对写作的积极影响。列举了自己读书经历中的“读“香烟人”小画片,读连环画,小镇文化站读图书到读古今中外大部头小说”,在读书故事中穿插了自己的感悟和对自己习作的影响,为何这样选材,都是紧紧围绕文章主题来选择材料的。

总之,通过学习本单元,让学生明白主题是文章中一条贯穿始终的线,为了主题表达的需要,作者精心选取了突出主题的材料。简而言之,材料选择的核心标准是表达主题的需要。

二、积累课例丰富的“言”,模仿文章表达的“法”

单元课例都是精美绝伦的篇章,饱含真情,质朴优美。这些文章中的美词美句都是阅读、积累和表达的好材料,一句自然流露的话语,一段意味隽永的吟诵,一次面红耳赤的争论场景,一个趣味十足的故事……都是文本中的粒粒珍珠,需要孩子们去深情朗读和摘抄积累,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美词佳句开展朗读、品味、摘抄和积累,丰富习作材料储备,让学生习作有“料”可用,有话可说,这就是得课例的“言”。而作者看似无心却是有心的结构安排,材料运用则是文章表达的“法”。教学中让学生既要得“言”又要得“法”,才能引导他们从积累到表达,从学习到运用。下面,重点说说模仿文章表达的“法”。

统编语文教材在个别单元安排了小练笔,设计者的意图是学习本课的语言表达、构段特点等等,或是仿写句式,或是补充续写,或对文中人物、事件做一些评判……但这样的设计无一不是在为单元习作做铺垫的。本单元并没有设计小练笔,但可以结合课例表达特点自己设计。既然是读书故事,我在教学完《忆读书》后,当堂设计了一个小练笔:用一段话简要记叙你的读书经历。要求:按照时间顺序(年龄增长顺序),选择留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书目写下来,100字左右,时间10分钟。我在课堂上聚焦课文3——9自然段,让学生对冰心读书经历的感性认识和文字概括,再迁移到自己的读书经历中来,很多孩子便能感同身受,积极回忆自己从第一次接触书本到现在的读书经历。我组织他们小组交流,然后完成小练笔,孩子们的文段有序有内容,达到了练笔目的。

“我的读书经历不算太少:妈妈在我两三岁时就给我买回了启蒙书,那是一些色彩丰富的画片,什么水果啊,汽车啊,工具啊……上幼儿园时,故事书成了我的主要读物,那是配有少量文字的小册子。再往后小学一二年级时,我的书籍里便有了漫画、校园小说。现在我上五年级了,曹文轩的小说,沈石溪的动物小说,还有少儿版的四大名著成了我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赵启瑞)

“我从三岁开始与书结缘。那时候,妈妈总在我睡觉前用手机给我播放睡前故事,后来我开始牙牙学语,妈妈便自己制作小卡片,把他贴在家里的物品上,教我认识汉字,再后来,妈妈给我买来一些认识交通工具,认识动物的小画片。”(廖予晗)

再则,《我的“长生果”》一文,作家叶文玲回忆自己读书经历时还列举了她在读书过程中的两处收获:一是作文《秋天来了》,班上大多数同学千篇一律的开头,而叶文玲却另辟蹊径这样开头“秋天是一个穿着金色衣裙的仙女,她那轻飘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撒给大地;她用宽大的衣衫挡着严寒,却捧起沉甸甸的果实奉献人间……”那次作文得了“甲优”,以此来讲读书的好处——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这些领悟自然是课外读物的馈赠。二是作文《一件不愉快的事》,作者因为看过巴金先生的《家》这本书,而引用了“嵌”这个字来描写月亮“像一轮玉盘嵌在蓝色的天幕中。”得到了老师的夸奖。由此,作者感到阅读对作文有十分重要帮助。并这样总结到: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不难看出,叶文玲这篇文章的内容安排就有别于冰心的《忆读书》,叶文玲为了表现读书这个主题,采用了边记叙边议论的行文方式。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篇课文,学生都能发现这个特点。于是,我又随堂开展小练笔:写写自己读书的故事,谈谈你从读书中得到的启发或收获。同样,先让孩子们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后,再让他们在10分钟内写一写。很多学生写出了很有趣的读书故事。

“于是,每天晚上我就缠着奶奶讲故事,比如《小红帽》《放羊的孩子》……每次讲完一个,就哭着要听另一个,终于九点快到了,奶奶就小声在我耳边说:“睡觉了,不然大灰狼就会来抓你哟!”我赶紧闭上眼睛,不一会就睡着了。渐渐,我会认识很多字了,就拿起家里那本《伊索寓言》读起来,总会被书中的人物弄得哈哈大笑,有时也会眼泪汪汪。于是,我就成了家里的演员,总是边讲故事边做动作,那滑稽的样子逗得大家捧腹大笑。(罗钦文)

我最感兴趣的是图画,因此做了许多囧事。有一次,我在一张卡片上看到一只小公鸡,误把他认成了小鸭子,于是我拿着它到了小河边,把它放入河里,小公鸡便“游”走了,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便又蹦又跳,认为自己干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儿!(胡洋铭)

那是我三岁的时候,爸爸妈妈给我买了一些画着水果的卡片,看见这些漂亮的水果,拿起来就直接往嘴里送,那尖尖的卡片扎到我了,我哭了起来,再也不读那卡片了。(江配遥)”

以上在学习课文中设计小练笔,就是跟着教材学表达:依托教材课例,积累文章的“言”,学习表达的“法”。

三、搭建习作结构的“桥”,铺平书面表达的“路”

一个单元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得言和得法两个方面开展学习活动,为单元总结做足准备,进而为单元习作做好铺垫。

本册教材第四单元习作要求学生列提纲,以此来合理安排写作结构,梳理习作材料,明确自己要写什么,从哪些方面来写。

环节一:本单元的习作我要求学生按照习作提纲的要求先列提纲,让他们在习作之前对自己的习作有清晰的构思安排,培养其整体把握的学习习惯,进而合理谋篇布局,有序表达。列好习作提纲,也就搭建起了整体框架,是谓习作结构的“桥”。

环节二:再在提纲的指导下,选择表达主题的材料,即自己的读书故事和收获启发,也就是在课文教学中开展的阅读积累和小练笔。

以上两个环节解决了学生习作的结构安排和材料选取的问题,也就基本铺平了书面表达的“路”,学生便可以依纲、有序地完成本次习作了。就学生习作完成情况看,这次习作是成功的,来看看几个精彩的结尾。

“我爱书,也爱带给我快乐的书本。”

“书能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读书成了我生活中一件幸福的事。”

“啊,我是多么怀念与书的邂逅,我爱你,书。”

结语:

统编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并进,我们要读懂编者这样设计的意图,明晰“语文要素”的单元目标,找准“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支点,学习课例表达上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开展阅读和表达,建构习作途径,从而让学生爱上阅读,爱上表达。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