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江外国语实验学校 朱波
【摘要】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习作教学必须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难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积累习作素材,做到有话可写,再通过引导仿写,精心点评,让学生有话能写,最终达到个性化表达。
【关键词】捕捉亮点;细节刻画;丰富积累;迁移运用;个性表达
一提起写作文,绝大多数学生第一头疼的就是字数不够。进入中年级后,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所带班级学生的考场作文篇幅、质量均大幅下滑。几乎每次测试,都有3、4个同学作文没写完,外带7、8个同学只写了稀稀落落的300来字。看到这样的作文,只能让人气不打一处来。冷静一想,他们的作文写不完、写不长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一是无话可说,无从下笔;二是有话不长,平淡无味。该如何帮助他们彻底解决作文字数不够的问题呢?在教学中,我进行了如下一些探索。
一、引导观察,发现亮点。
孩子们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为什么下笔前却无话可说呢?大概是他们对周围事物视而不见,这也许应该称之为“视觉瘫痪”。要彻底医治这种“视觉瘫痪”,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观察的机会。由此,“循环日记”应运而生。
班上的36个学生被我分为9个小组,每周一至周四,每组安排一位同学在循环日记本上记录自己的生活。初期的循环日记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无内容可写的问题。因此,这一时期的日记点评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突出表扬善于挖掘写作素材的同学,从而带动其他学生去观察生活,发现并捕捉生活中的亮点。
为了让孩子们开放自己的“五官”,保有自己的好奇心,我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多看、多听、多尝、多摸,尽量把它们抓入自己的习作素材仓库。帮助学生拓宽观察的对象,有大自然中的桃红柳绿,也有生活中的突发情况,如某节语文课上,一只误闯教室的飞鸟撞晕在地……这一切,都被有心的孩子记录到循环日记中,成为习作的最佳素材。
通过一学期的坚持训练,大多数学生对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及其他亮点有了一定的捕捉能力,但还是有些学生觉得生活过于平淡,似乎每天无事可写。我又引导他们去审视自己的内心,从情绪入手,每天写日记前,先回顾梳理自己这一天的生活,发现内心的情感——高兴、悲伤、不安、紧张等,从而发现日记素材。
为了帮助学生打破生活的平淡,我又思考该如何给学生创造习作的素材。于是,“种蒜”“你藏我找”等一系列融生活、学习为一体的语文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习作材料。通过种蒜并写观察日记,学生知道了该细致观察蒜如何发芽、怎样长高,色彩、形状一天天有着怎样的变化?在完成游戏式作文 “你说我藏”时,教师耐心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参与者怎样说?旁观的你怎样想?学生边观察,边练笔,边修改,边提高,观察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均有明显提升。
此时,我们的循环日记训练点已经有所转变,侧重于进行“生活一分钟”的细节刻画。要求学生把笔墨聚焦于学习生活中短暂的一瞬间,训练他们去捕捉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这一活动的开展既培养了学生对生活中细微之处的捕捉能力,又有效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细节的刻画能力。
二、揣摩表达,生动书写。
帮助学生解决了无话可说,无米下锅的问题之后,教师就该考虑如何帮助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我们翻看那些枯燥短小的习作,大多都是读起来淡而无味,重要之处一笔带过,通篇无亮点,人物皆哑巴。要想让他们写出生动耐读的习作,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丰富积累。
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每周完成不少于三次的阅读积累,每次要能积累4个以上好词,2个好句。可是,最初的积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无论是不折不扣、保质保量完成了积累的优生,还是习作困难,摘抄敷衍潦草的学困生,他们都把积累停留于表面,仅限于抄写。发现这一点之后,我对他们积累的要求又有所提升:不仅要求积累,还要背诵并请家长签字。这样一来,通过一年多的日积月累,学生的习作中书面语多了,好词佳句也能零零星星见到一些,语言丰润了不少。
第二、重视模仿。
《随课微写》基于教材,每一课都给学生创设了不少的训练点,通过在阅读教学中随文操练,随文积累,进行模仿与训练,通过体会和迁移,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还使他们掌握了遣词造句的技巧。如学《一直窝囊的大老虎》,学生通过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登台表演前后的紧张与尴尬,去完成练笔“安慰‘我’”。有了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安慰的话语自然而感人。又如学习完《爬山虎的脚》,我们再安排学生去选择一种植物进行观察,模仿叶圣陶先生去描绘植物的颜色、外形,学生在练笔中实现了课堂知识的迁移运用,逐步体会到如何描写一种植物。
第三、教给方法。
习作能力的提升靠“悟”,更靠“教”。教师的点评会给孩子打开一扇窗,让他们悟出“哦,原来还可以这样写!”教师要重视习作点评,在点评中,要重点引导学生在把作文写具体、把句子写生动上下功夫。如一个学生在“生活一分钟”里描写自己投篮:“我向篮筐发起了一次次进攻,我终于投进了,我高兴极了。”评讲时,我重点指导他去思考“我终于投进了”是怎么一回事?篮球是空心球直入篮筐还是擦着篮板进去的?会不会是在篮筐上转了两圈,终于不甘心地滚了进去?通过这样的循循善诱,学生在思考与修改中慢慢体会到,把时间变缓,仿若慢镜头的细腻刻画,既能把习作变长,又能给习作增色。
第四、个性表达。
儿童的天性各不相同,他们的习作自然也是各具特色。不一定每个孩子的认识与表达都与教师的思想一致,对于他们的独特表达,教师要及时、大力肯定与欣赏。而且随着年段的增高,教师还要推动学生养成自己的习作风格。可以通过推荐不同作家的经典片段,与孩子展开对比阅读,共同赏析,让他们在习作中逐渐寻找自己的风格,从一句话,一个词,从开门见山的开头到意味深长的结尾,慢慢思考,凝炼自己的特色。
我们只有从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入手,关注学生对生活的独特体验,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交给他们一定的习作表达技巧,在常态的习作训练中,“讲”“练”并重,才能让学生有所悟,有所得,才能使他们在真实的成长中学会观察,学会表达,才能让他们永远不用担心作文字数不够。
【参考文献】
1.杨海燕:“关于儿童习作核心素养几点思考”《新作文》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