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户外美术课堂对于观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日期:2021-01-18

夹江外校  胡思维

 

【摘要】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小学美术教育主要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愉悦学生的生活感受,和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为目的,是一种基础的素质教育。小学美术课堂任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传统的美术课堂,老师们偏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一个学期的美术课,只专注于课本上的一些浅薄的知识,和把美术的活动范围仅仅限制在教室,这不仅局限了教学特色,同时也限制了学生们的自由发挥。仅仅限制在课堂如何能“愉悦学生的生活感受”?谈何达到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的目的呢?

所以我认为小学课堂可以多多“走出去”。自然这么美,它像抒情的散文诗,但是却是深厚博大的,孩子们会在里面发现美,感受美,感受到爱,感受到力量,感受到美好,感受到生命的新奇与精彩。而这些,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多么重要,它们就是画面中的血与肉,让画面生动、活泼、亲切起来。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小朋友们离自然越来越远了。他们习惯了用手机做题,用电脑查资料,用手机社交,甚至小学一年级起父母就为了方便联系人手一个电话手表。而且有的父母为了让他们不闹,不打扰到自己娱乐,比如打麻将、玩手机,给他们准备了ipad、电视播放动画片,这样一来他们就不会影响到大人的娱乐了。渐渐的缺少大自然熏陶的孩子在美术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缺陷十分明显。

她们对于自然的印象,或者就停留在小区公园的几棵树、几朵花,或者就是隔着电子屏幕的遥远风景。他们在四方的教室里,看着老师的题目,画着春天,画着自然,却离自然那么远那么远。

 

妈妈,陪我出去玩一会吧。

玩?补习班的练习还没做呢!

爸爸,我们出去逛踢足球吧。

爸爸上一天班好累了,让我休息会,你先玩下游戏或者看会儿电视吧。

 

案例一:一次我给四年级的孩子布置课堂作业,这次的绘画题目是和语文课本《秋天》相结合的。同学们,我们来画秋天吧。首先我作引导:你对秋天些印象呢?

落叶了!什么颜色?地上都是金灿灿的!

秋天还有什么吗?

如果你再问下去,答案中有丰收了、金黄的麦田、农民伯伯在田间辛勤劳作。

你见过麦田吗?

见过,在书里,在电视里

秋天还有什么?

果实成熟了!

哪些果实呢?

......

你可能会惊讶,怎么大家对春天的印象都如此雷同又单一,这都是语文课本里描绘的。他们画着麦田却从未见过麦田,他们画着秋天成熟的果实,却单一的画着红彤彤的“不知名的果子”。那时我深感课堂美术教育的局限性。是的,我们借助着多媒体,我给孩子们展示秋天的图片,当展示到金灿灿的落叶时,展示到五彩的枫林时,孩子们惊喜的发出一声声感慨,从来没有见过那么美的秋天!当然,图片是直观的,但是最后呈现的作业依然是前篇一律的。

 

孩子离自然也来越远,但是我们却希望孩子们的画作能够丰富能够生动,我们总是提倡孩子自由发挥,但是孩子的储藏实在是太少太少,没有平时生活的积累,没有平时的体验与观察,孩子的笔下画不出东西却一言概之:老师,你可需要加强引导呀!引导引导。

 

案例二:在二年级的美术课——《我们身边的痕迹》,这是拓印版画的入门课。

我开始让同学们在课前带硬币和钥匙,因为我觉得这两样容易携带而且容易印出来。在我的示范后,同学们基本能掌握拓印的方法,印出来硬币的图案又清晰又美观,他们特别有成就感。

在我的引导下,他们又印出来了身边的物体:比如文具盒的图案,比如鞋底的图案......同学们发现很多东西都能印出来,十分兴奋。我允许他们下座位,活动范围增加到教室里,他们发现教室里的门锁、讲桌上凹凸的图案、衣服上的标志,越来越来的物品可以达到拓印的效果。

接着,我播放ppt,ppt的图片是树皮的放大图、凹凸不平的石头的放大图、毛线衣的毛线纹理放大图。同学们也是很快就能说是实际的物体是什么。但是有同学举手问“老师,这个树皮印出来是什么样子的呢?”我突然不知所措......我用死板的语言给孩子形容了一番,真是惭愧。同学们很好奇,石头印出来是什么样子的呢?树叶呢?泥土能印吗?就这样,第一课时在一声下课铃中结束。

对呀,这课的认知目标是——能够发现、采集不同肌理的材料,并利用材料进行简单的再创作。他们仅仅用这样几种肌理的材料,怎么能创作出拓印画呢?我第二课时之前马上在校园里踩点,刚好遇上停电,教室里光线不好,也不能进行多媒体的播放。我对孩子们说:我们把课堂设置在校园里吧!

我迅速组织好孩子们,分组行动,在校园里找可以拓印的物体,创作一幅拓印画。我先示范,示范出了一幅唯美的风景画,同学们十分兴奋,跃跃欲试。我看到他们在大自然中寻找美的身影,他们在自主探究中知道了哪些是能拓印哪些不能拓印。他们有的甚至全身趴在地上印水井盖的文字,有点在印着树皮,有的印着落叶。不知不觉就达到了这一课的目的,并且多数同学都完成了拓印成画的作业。

在那次总结展示中,孩子们的作业有的超出了我的想象,他们兴奋的分享,我这里是用什么印的这里......

我们就是应该多多设置这样“走出去”的课堂啊!

或者很多老师自己都开始都纳闷,孩子怎么就画不出东西呢。就好像写作文,平时没有好词好句的积累,往你手里塞一支笔就希望你能写一篇好的文章。孩子想看看课外书,父母会说先把课本学好;美术课堂也是一样,课堂上的知识是老师们一味灌输的,既然我们的艺术离不开自然,那何带孩子们不走出去看看呢?画画,本身是多么美好的事呀:课堂中老师的引导若是仅仅限于教室这一环境,那不是失去了感受生活的意义了吗?走到大自然中去,孩子们才会发现,原来那么多真实的活泼的有趣的东西,你多么想把它们画下来,分享给别人。

走到大自然里,处处都是艺术的画卷。粉红的桃花含着露珠,粉嫩粉嫩的,它不香,但是那么清新动人;小草发言了,它们从枯草堆里探出黄绿黄绿的芽,就好像初生的婴儿,那么娇嫩,那么欣欣然;燕子回来了,燕子可不只是有着剪刀似的尾巴,它轻盈却肩负着巨大的母爱,一口一口衔泥筑着一个不怕风吹雨打的窝...

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如果有机会,就一起和孩子们到自然中去走一走吧。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就像外出写生的不一定是风景,而是在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大自然就是这位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走出课堂,见课堂之不能见,得课堂之不能得,丰富感觉,触摸心灵。孩子们通过美术载体、借画画来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感。有助于他们在创作中发挥智慧潜能,建立自信,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成长的快乐。这也是美术教育能动地求真、向善、追美的最好阐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