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江外国语实验学校 曾菊洪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并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劳动素养评价结果将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升学的重要依据。面对这一重要导向足以看出,劳动教育的价值再次“逆袭”回归。笔者认为,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中“五育并举”中的重要一环,它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育人的功能。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劳动教育的现状认识与分析,结合《意见》相关要求,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进行个人解读,总结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指向。
一、现状认识:劳动教育地位边缘化
劳动教育曾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传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一环。曾几何时,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学校都开设了劳动课。然而当今我们身边的学生,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项调查发现,当下能够做到生活自理的学生不足半数,而喜欢劳动、经常做家务的孩子仅占两成。
由此可见,在“应试教育”屡禁不止的背景下,在“智育至上”的思想作祟下,在各种陈腐观念的影响下,劳动教育已经在学校里被置于极其边缘化的地位,除了极其有限的一些劳动机会外,作为教育目的和内容的“劳动”,大多数时候都“隐身”了。
然而,当劳动教育一再边缘化,学生就只能在“纸面上”完成所谓的“成长”。教育的多元性和可塑性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学校和家庭一面在鄙夷劳动教育,弱化劳动教育,一面却又不得不默默承受其带来的苦果。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劳动教育的缺失?笔者认为,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问题追因:学校、家庭和社会“漠视”的结果
对于劳动教育被边缘化,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这三个层面中,社会原因具有其操控的局限性,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而教育的主体是学校与家庭。所以,劳动教育的缺失可以重点从这两方面着手。
(一)劳动教育被教师漠视,劳动课程无从实施
首先,劳动教育被忽视,教师的劳动教育观念有失偏颇。一些教师将知识学习与劳动教育看成是对立的,认为学生劳动占用的时间多了,学习时间就少,学业成绩就会下降。在这种思维主导下,教师经常理所当然地侵占本该属于劳动教育的时间。
其次,教师将劳动异化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很多人还认为这一惩罚形式既避免了体罚等引起的伦理争议,又可以让学生得到合理规训,是一个“不错”的教育手段。于是,每当中小学生犯错,班主任就可能宣布:罚擦黑板或打扫卫生一周!长期以往,会让学生产生“以劳动为耻”的观念,漠视劳动的重要性。
最后,学校劳动课程与实践活动的开展难以落实。课程是落实教育目标的有效载体。在我国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德智体美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全面,劳动教育课程地位较为弱势。劳动教育课时经常被挪用,课程地位明显不足。一些学校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要么将劳动教育等同于一般性活动,只注重活动体验而忽视劳动素养培养;要么过分强调知识灌输,缺乏与实践的融合。
(二)劳动被家长视为孩子学习的绊脚石
首先,家长受“学习之上”的观念影响。现在的家长多是出生于改革开放以后的独生子女,自身参与的劳动实践比较少,加上应试教育的精英化倾向,一些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经常会听到家长给孩子灌输这样的言论:你只要好好学习,把书读好就行了,其他的事情不用理会。
其次,家长习惯性的包办或代办。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在“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中,孩子从小被过度溺爱,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许多家长忽视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习惯性地包办代替。因此正是家长受家长的过度宠爱和劳动教育观念的缺失的影响,造就了家庭里的“高分低能”的孩子。
(三)社会错综复杂的价值导向影响孩子劳动观
随着互联网发展的日新月异,许多譬如“抖音、快手”等新媒体逐渐崛起,鱼龙混杂的浏览内容弱化小学生的价值判断。在小学校园里,问及学生的理想,有学生回答长大要做主播、当网红,而理由是:主播像明星一样被关注,并且赚得多。可见,倘若社会对这种歪曲的导向进行引导,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等思想的蔓延势必会影响孩子的劳动价值观。
综上可见,家庭、学校与社会劳动教育的缺失,使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从小就偏离了方向,衍生出的是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心态与行为。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眼高手低、好逸恶劳。这样的孩子即使成年后也难以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竞争中立足。因此,新时代下劳动教育内涵的再次解读和劳动教育价值的重提不得不提上日程。
三、内涵解读: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有数据表明,64.7%的中小学生认为所谓劳动教育就是社会实践活动课,而社会实践活动就是春游、秋游和参观。72%的学生认识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是劳动,56.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没有最低贱的劳动,但只有6.8%的学生愿意将来做一个有技术的工人或农民,随着学段的升级,这个比例还呈下降趋势。可见,学生对“劳动”理解过于狭窄,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更是偏颇。
传统劳动教育主要侧重教授学生与劳动有关的知识、技能、方法等,而忽视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劳动思维等更深层次素养的培养,容易导致“有劳动无教育”的现象,难以使学生养成终身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品质。新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素养是通过学校培养形成学生想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品格和价值观,它包括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责任)、劳动能力(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创造)和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劳动品质、劳动幸福)。小学劳动教育本质上便是促进学生劳动态度、劳动能力、劳动价值观的素养的提升,助学生成长、提升关键能力,适应终身发展。因此,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热爱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是新时代人才必备的素养。
四、价值指向:培养学生幸福生活的能力
在中小学重提小学教育的价值,首先还是要让学生懂得,幸福生活建基于辛勤劳动之上。当教育回归到实际的劳动实践,回归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而又力所能及的实际操作,学生的生长也就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他们的创造力被激活,他们的生命力被唤醒,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
(一)以“劳”树“德”,学会感恩
德育课程的开展离不开实践活动,劳动教育课程也是依托实践活动,彼此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意见》提出,要通过劳动让学生深入理解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因此,劳动教育的开展,可以锤炼学生的优良品德,尤其是让学生懂得感恩的优良品德,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对于小学生,学会感恩更是一种需要学习的待人、接物、处事的原则。学会感恩需要途径,当今的独生子女,大多习惯了父母长辈无条件的爱与付出,因而常常忽视了父母们的生养之艰。通过劳动教育,去学生去感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不易,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在生活中的意义,明白了“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的道理,让孩子们尊重每一份劳动,感恩每一份付出。
(二)以“劳”增“智”,学会生存
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事不需要人亲力亲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愈发容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既缺少生活常识又匮乏生存技能。常言道,居安思危。遭遇天灾、人祸,碰到极端情况要如何应对、如何自保。劳动是极为重要的社会实践,是思想、知识的来源。通过劳动,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劳动对象,认识客观世界,破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弊端。在劳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印证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利用劳动实践中所获得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真正使在课堂上学习的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在劳动的过程中提高个体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养。
(三)以“劳”强“体”,学会吃苦
在小学全面加强劳动教育,不仅能够磨练学生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和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范,还能使学生的身体得到更好的锻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为此,《意见》明确提出,要将劳动教育与智育区别开来,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在切实经历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的过程中接受锻炼,学会吃苦,磨炼意志,这必将是未来幸福生活的一大财富。
(四)以“劳”育“美”,学会审美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富于娱乐性的闲暇不仅在当时有益于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它对性情的陶冶可能有长期的作用。为此,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人们为享受娱乐性的休闲而做好充分准备。”因此,将休闲教育的理念融入劳动教育,既能满足个人爱好,发展特长技能,又能开阔视野,健康身心,增加心灵体验。
总而言之,劳动并非一味地艰辛,它是人与世界的充分接触,不仅要致力于观念培育,而且重在教人们如何从劳动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培育一种现代“新生活”方式,让孩子们获得持续创造好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