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活动 促进发展——学生学科性活动的设计和组织

日期:2021-03-04

夹江外国语实验学校    王丹

 

    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它以数学教材为中介,通过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相互作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提高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习惯。也就是说教学教育目标的实现,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并且要通过学生的活动才能达到。

为此,我们学校提出了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上要基于学生的需要,创造学科性的学习活动。注重教学的具体内容与学生掌握这些内容所需要的活动相符合,即符合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又照顾学生的年龄特征,还交织着情感、意志、动机、兴趣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在趣味十足、富于挑战性、操作性,能满足学习需求和心理需求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培养品质,提高数学素养。

一、组织学科性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无意注意占较大的优势,容易被活动的、变化的、新奇的刺激所吸引,这时对游戏的兴趣和活动的要求就适合低段的教学活动设计。在学校青年教师赛课中我们会经常发现他们的教学活动中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开展了许多游戏活动如:“对口令”、“开火车”、“画一画”“摆一摆”、“圈一圈”等,使学生在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1. 在愉悦中掌握数学知识

如刘逾在一年级《解决问题》中设计了站队的活动:①让生3站在生1与生2中间。让生3和生4站到生1和生2之间,突破难点“之间”是指两人中间的部分。②用呼啦圈圈出生1和生2之间的同学,让学生一眼明白两人之间的学生不包括两端,只求中间部分。简简单单的两个活动分散了学习难点,突破了重点。

2. 在活动中让动作和思维协调发展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准确而迅速地进行口算能为往后的笔算打下基础。为使学生熟练掌握又不让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老师们设计了很多有趣的活动。

(1)对口令,两数凑十。生1“我出6”(同时伸出6个指头),全班对“我出4”(同时伸出4个指头)齐说:6和4组成10.领的同学说到哪儿,全班对到哪儿,打乱顺序避免学生机械记忆。

(2)击掌报数。如《比多少》一课中,有这么一组活动:用击掌代替口语。老师拍3下(学生在心里数),请你拍的比老师多2下,学生心算,全班同时击掌。如有错则掌声不同,再请有错的学生说出想的过程。这样的活动可以达到全班同学都参与练习,有错又得到及时纠正。眼、耳、手、脑并用,即可缓解听课疲劳又巩固了所学知识。

二、动手操作,丰富感性认识,提高思维能力

根据心理学家们的研究来看:在人的大脑中央后回的躯体感觉投射区中,手所占的皮层投射区几乎是整个大脑所占面积的10倍。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可见,手的动作对于人的智力发展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高年级教学中,老师们比较注重设计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使学生从直观操作活动中获取感性材料,提高思维能力。

1. 在操作中建立抽象的概念

例如在《认识几分之一》这节课教学中,让学生准备4张大小一样的长方形纸,堂上让学生做手工折纸。第一步:把4张长方形纸分别平均折成2份、3份、4份、5份(折法随意)。第二步:分别把折出的2份、3份、4份、5份中1份图上颜色。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产生了许多新想法,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他们能很快说出图色部分是整张纸的1/2,1/3,1/4,1/5,同时也产生了没图色部分是1/2,2/3,3/4,4/5等分数。有些学生还发现1/2比1/3大,图色部分占不图色部分的几分之几等一些较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早已超出这节课的范围,但学生在折纸、图色过程中却都想到了。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建立了一个整体,平均分,表示其中一份就是几分之一的感性认识,也建立了1/2,1/3,1/4和1/5这几个分数大小的表象。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借助动手操作的动觉和视觉的直观性,感知“几分之一”这一抽象的数字概念。

2. 在运动中建立空间观念

例如顾志能老师在长方体和正方体复习一课中课件的呈现方式①出示一个玻璃鱼缸。②玻璃的标价。③一堆告诉体积的沙。④一个座假山石。学生通过每个场景提出相应的问题并解决,在不知不觉中复习了求表面积、体积、高以及解决问题。顾老师充分地运用实物把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尽可能地展现了出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三、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勇于尝试,发展数学学习能力

数学学习活动过程,就是新的数学学习内容在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上深化、扩大的过程。合理的组织和设计学生的讨论活动,使学生认识的内部过程经常伴随着猜想、惊讶、困惑、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启发学生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培养他们勤学好问、寻根究底的好习惯,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打下基础。

例如:吴霞老师在《植树问题》课一开始就抛出问题:在全长1000米的公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几棵树?学生有的猜想200棵、有的猜想201棵。怎么验证呢?学生通过讨论提出把路缩短,先研究10米的路。四人小组独立研究,用直观形象的图表示出你的想法。接着二次探究每组自由选择一个数据研究,集体汇报,绘制出统计表,

得出结论两端都植:棵数=间隔数+1。并归纳研究的方法①画图②列表③找规律。最后再用所学方法进行第三次探究:还有其它植树情况吗?整节课老师用亲切的商量口吻“谁还想说”、“谁还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欢快、坚定地回答“我是这样想的”、“我还有补充”、“我还可以这样做”……整个课堂学习气氛浓厚。

基于学生需要的学科性学习活动,可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勇于发现的创造精神,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养成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品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