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有效问题串为基,促学生深度学习——三年级上册《复式统计表》为例

日期:2021-04-01

夹江外国语实验学校  宋宇月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学习小学数学的孩子们来说是难度较大的一门学科。满堂灌,我说你听的课堂不能再满足孩子们的思考,无法让孩子们深入了解知识的本质。越来越多的老师意识到让孩子们在课堂中深度学习更加重要。

一、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不是加深课堂知识的难度,而是相对于虚假学习和浅表学习而言的真学习。在课堂上,孩子们围绕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的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深度学习的课堂,孩子们积极参与,主动体验,了解知识的本质,让孩子们获得发展。

 二、有效问题串

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教学目标,学生的理解能力,及所涉及的一系列具有针对性,逻辑性的问题,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有效的问题串能调动孩子们积极性,启发孩子们思考,了解知识的本质和内涵,促进孩子们深度学习。有效的问题串具有以下特点:

1.趣味性。

教师在设计问题串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孩子们的实际生活,设置情景,通过生动,形象,有趣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在执教三年级下期的《复式统计表》中从单式统计表引入复式统计表时,让孩子们游戏互动,感受“合并”单式统计表引出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

二、游戏互动,引出复试统计表

(一)感受单式统计表的局限性,引出“合并”的必要性。

师:这是我们的老朋友,叫做:单式统计表。板书

师:现在我们就要根据你填的表格玩一个游戏。比比谁的速度快?

(1)数学兴趣班的男生有多少人?

师:有一部分孩子没说,怎么回事呢?

生:我们手里的不是数学兴趣班的统计表

师:原来如此。

(2)足球兴趣班的女生有多少人?

部分生回答。

师:这次也只有一部分孩子知道,怎么回事?

师:那这样的话,不是3.6班的孩子永远只有一部分挑战成功了?老师想大家都能回答,怎么办呢?

生:那我们把表放在一起。

师:这位同学说把4张表放在中间,你们觉得可行吗?

师:那我们就放在一起吧。

2.启发性

有效的问题串一定是具有启发性的,启发孩子思考,让孩子质疑,反思。而不是为了提问题而提问题,问题应该是能引起学生思考,让孩子们主动去动脑,从而激发真学习。

(二)、充分利用复式统计表易于比较的优点,感受“竖着合并”的必要性。

(3)乒乓球班的男生有多少人?

所有生:18人

师:这次声音大了,我们都知道了。放在一起的方法好!掌声!

(4)哪个兴趣班的女生最多?

生:(停顿了2秒):阅读与写作的女生最多。

师:孩子们你们有点慢,我发现你们刚刚停顿了2秒。你能告诉我这2秒钟你再做什么吗?

生:我在去找女生的数据,然后拿来比较。

师:你们也是的吗?那宋老师觉得你们的速度太慢,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我一眼就看出哪个兴趣班的女生最多?可以小组内讨论一下,把这4张表摆一摆,看一看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生:竖着摆的。

生,就能迅速判断了。

师进行展示对比:你觉得哪种摆法比较容易看出?

这一列,一看下去,都是男生

师:我也同意。

师:看来这摆法还是有讲究的。为了让我们看得更清楚,老师也来竖着摆。

3.针对性

问题串不是几个简单问题的组合就行了,让教师一连串对孩子提出问题并不能高效率的解决问题,让孩子们深入理解知识。在教学时应该基于教材核心知识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串,让学生通过问题串了解知识的本质。

4.层次性

问题串是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对于不同的阶段提的问题应该不同,数学学习思想是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让孩子们的思维得到提升,问题的设计也应该有梯度,有层次。

(三)、简洁合并的表格,引出复试统计表,学习表头。

1、师:你看,这样一摆,确实我们能看出哪个班的女生多,可是我觉得这个表看起来总是很复杂,有些地方,总觉得比较重复,比较多余。你能不能帮我看看哪些地方比较重复?

我也这样觉得,那你能不能帮我把这些多余的部分去掉?

2、师:这里又有个问题,遮住了人数,人数要在哪儿表示呢?

师:不着急,我们先放在这儿,待会儿看看。

师:看我们这个表格,这一行是什么?

师:那这一竖列呢?

这些是项目,不是性别呀,那这里的性别不就有问题了吗?怎么办?

师:不错,可以分为两部分。那我们刚刚还有一个没有填是人数。把人数加上去,就是几部分?

师:这个小格子在宋老师的手中,怎么分成3部分?

生举手,生上台分。

师展示一个较不好的,我们一起来看看,横排是性别……好像有点点问题。

有没有放在这里比较清楚地?

师:横栏表示性别,中间栏表示人数,竖栏表示项目。这个就比较好了。这个不错。

师:现在我们来看着这个格子,我就知道表格里包含了?

生:性别、人数、项目。就比较清楚了。一看这个位置,我就知道表格中包含的内容,多重要!     

 它有个自己的名称:表头。板书。

(四)、对比引出课题。

1、师:我们花了这么多时间,研究出来了这个表格,还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吗?

师:回忆一下一开始宋老师提的问题(1)数学有多少人?乒乓球班的女生多少人?你能不能快速回答?(2)哪个兴趣班的男生最多?也能回答。

师:你还能不能提一些数学问题呢?

我现在还可以看,男生最不喜欢参加的兴趣班是?

生:乒乓球。那作为老师的我,是不是就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去看看是不是需要问问原因。所以这个小小的表格里的数据可以反映的信息很多。板书。而且非常的方便比较。

这样一个表格有自己的名称:复式统计表。齐读!

整个课堂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孩子们从单独的数据到单式统计表到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了解了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和优势。有效的问题串,让孩子们自然而然的进入了老师设计的“圈套”里,让孩子们自然而然的学会了新知识,深度了解了知识。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