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江外国语实验学校 李明霞
[摘要]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挑战,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背景和方式方法的支撑。但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统编教材教学的一个方向,是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的一把标尺。
[关键词] 自主学习;敢于质疑;大胆展示;合作交流;多元评价
于漪先生曾经说,当前教育急需转变思维模式,语文老师缺的不是教学技巧,而是思想与批判性思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袁振国教授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审慎地判断是非和正确决策的能力,是集知识、价值和思维方法于一体的综合能力和品格。”他认为,批判性思维的要素包括理性、独立、责任与反思。《礼记·中庸》十九章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做事要广泛的学习,仔细的探究,谨慎的思考,明确的辨别,最后要切实的去实行。这是从“学”到“习”的五个步骤,一个人把自己的所学所想经过自己的吸收与理解,转变成为自己所思所得,从而实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而“审问”“慎思”“明辩”和我们现在的自主深度课堂所提倡的批判性思维是一脉相承的。我们的课堂,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一、自主学习是前提
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是培养质疑能力的前提。一个不会独立思考的孩子,没有思想主见的孩子,根本就谈不上质疑、分析和批判。所以,在课前,要教会孩子预习的方法,在课堂上,要留给孩子充分的学习思考的时间,在课后,要把自主学习向更广处和更深处拓展。教给方法,给足时间,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静心读文、深入思考,既提高了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又养成了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如,课前的预习。最好的方法是,在开学初就将预习的具体要求写在语文书的扉页上,刚开始每次预习时都对照要求进行,多次预习后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习惯。
如:
四年级预习要求
(1)读一读。读课文3遍以上,最后一遍要求不添字,不漏字。
(2)写一写。在读的过程中。把理解不了的句子画下来,遇到的生字、生词画下来。随手在本上把生字生词写下来。
(3)想一想。想一想文章的主要内容,想一想文章的结构、表达方法等等。
一年级预习要求
(1)读一读:朗读课文至少3遍。
(2)圈一圈:在课文中圈出课后生字条中要求识记的生字,拼读3遍,思考生字的识记方法。
二、敢于质疑是基础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就是一种批判性精神。为了培养批判性创造性思维,语文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建立一个鼓励质疑、气氛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信念:错误有利于学习;不要要求学生一开始什么都能理解,注意循序渐进;重视学习过程、发现学生思维的独特闪光是非常重要的;好学生也需要得到老师的帮助和反馈;审慎严密的思维态度、有效的策略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每个人都能成功。在此基础上要多提供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机会,针对有疑问、有争论的地方,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发表他们的意见,包容他们的创见,也许你真能从他们率真而不乏睿智的观点中拣拾到瑰丽的宝石。
三、大胆展示是保障
发现了问题,就要去质疑、去分析、去辩论、去完善,能大胆地展示自我是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保障。能大胆展示需要靠表达能力、靠能言善辩。因此,在语文课堂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从最基本的回答问题时要做到发言有效,即: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落落大方,争取让每个人都能听见。再到经常性的小组合作学习、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让每个孩子有更多的发言和展示的机会,让他们敢于说,善于说,一次比一次更能说。让清楚流利的讲解、积极深入的探究、各执一词的辩论、独到精彩的见解、恰当诚恳的建议、全面正确的补充和具体明确的评价由学生口中一一得以呈现,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磨炼和展现。能言善辩的能力具备了,批判性思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四、合作交流是关键
质疑之后,除了独立自主的思考以外,合作交流、思维的碰撞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关键。学生围绕提出的难点问题进行学习探究,在读文、思考、讨论、反驳、辩论、完善中获得最佳答案,正确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有效的小组合作中,小组成员能各抒己见,能充分表达,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并在自主探究中提高质疑批判能力。
五、多元评价是保证
传统教学往往追求标准答案,统一答案,对学生的思维是一种禁锢和束缚。要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我们还必须从评价上着手,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这里推荐几种有助于帮助学生发散思维的评价语言:
1.这是你的理解,还有不同的理解吗?我喜欢不同的观点。
2.我的课堂上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每人不同的答案,我尊重你的想法。
3.在我的课堂上,说错了没关系,我要表扬你的勇气。
4.失败乃成功之母,学习就是不断犯错和纠错的过程。
5.讲错了有什么关系,即使讲错了也要理直气壮。
6.我的课堂上喜欢听到争论的声音,因为真理越辩越明。
7.真理有时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不要担心没有人支持你。
8.我喜欢胡思乱想的孩子,因为没有胡思乱想,就没有奇思妙想。
……
总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挑战,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背景和方式方法的支撑。但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统编教材教学的一个方向,是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的一把标尺。走向自主深度的课堂,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我们所有老师的目标与方向。
[参考文献]
(美)多拉 豪维尔 王爽译《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
孙双金《深度学习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